The Mu House
設計靈感
基地為屋齡40年老屋,設計端剖析基地周圍環境條件,發現空間前有河、後有樹,再加上獨棟屋件的情況下,作品的主軸將會鎖定為將作品珍稀的自然光影、舒適環境等帶進室內空間中。運用建材本身的質地與色彩,呈現出可以烘托自然景觀樣貌的環境,並根據業主的使用習慣,去除不必要的隔間與天花板,讓挑高的場域可以多出一個小隔樓空間,使個人工作室具備愜意的舒適度以及便利的機能性。
設計目標
●保留建築原有的斜屋頂結構
在天地壁中,以自然銜接的方式過渡新舊建材的表現;保留原有建築之雙斜屋頂的構造,使空間的縱向高度得以延伸,而壁面亦保留舊有紅磚牆,增添潔淨漆料,紋理一濃一淺,顏色一深一淡,兩者不同的材質鋪灑在大面積的塊體上,交織出有趣且深刻的視覺印象,或是保留部分拆除的痕跡,讓歷史紋理成為生活的背景之一,最後在地板的地方以粉光水泥地施作,灰色的調性擁有乘載空間一切元素的強大包容性,同時也能與窗外的綠景合而為一。
●延展空間的垂直面
在沙發坐區以及衛浴空間,捨棄舊有的天花板,利用玻璃採光罩,將前院的大鳳凰樹以及光線引入室內,成為室內空間中最蔥鬱蓊蔚的舒心角落,並在挑高處圍塑一區愜意的小閣樓。
材質描述
使用的建材與元素有:生鐵、保養油、粉光水泥、木材、玻璃等。
作品中運用三個核心要素:大面積色塊、無反射面特性,以及粗獷的面材,以襯托環境中最純粹的綠意及光線。因此場域中採用大量生鐵,並在表面覆上環保保養油,以防止表面產生鏽蝕刮傷皮膚,同時也能延長建材的壽命,選材的用意在於不用華麗的設計的彰顯環境,而是將空間作為畫布,讓自然環境成為主角。
技術層面
總坪數不含小閣樓共28坪(92.5m2),40年老屋,樓中樓格局,空間分別有工作區、沙發區、衛浴、廚房、小閣樓等。
作品保留老屋大部分的結構,特別是在整體空間比例上,設計端謹慎評估舊有結構與重新分割的窗體面積,將兩者比例達到完美的平衡,同時也將採光面發揮到最大,讓塵封已久的上半層空間得以舒展。
原先基地作為住家使用,再加上基地坪數不大、沒有樑柱,純粹靠著隔間牆支撐整體屋子,因此40年的老屋存在著屋況結構以及防水層面的問題,設計端在保留屋殼後,讓空間的高度展現出來,並安排小閣樓空間,且將窗戶框位位下拉至地板,將綠蔭引入,期間可以看見歲月的痕跡留在屋子的情況,因此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謹慎考量屋況是否能支持大幅度的修動,同時也要考量到未來使用時的情況。
作品作為個人工作室兼娛樂用場所,因此場域的機能性必須兼顧業主作業時的便利性以及休閒時的舒適度,作品將兩大主題區分為一、二樓,讓業主可以在空閒之餘,時而邀請私廚為三五好友做菜,時而作為私人工作室,享受織品創作,貫穿雙層樓的重點在於日光的照耀,搭配上舒適的綠景可以讓業主盡情地揮灑創意與感受生活。
美學描述
「沐光小屋,聚合日、月、川、山等大地萬物之美——」
外頭樹景延伸入內,自然採光從外層層遞進。靠著靜謐的空間與無盡的自然景色,屏除世俗的瑣碎,少掉電子設備的干擾,讓心靈得到完美的平靜。
作品以「與自然共生,以人為本」的主旨,讓屋主回到此空間中,能夠褪下束縛,眼前青山翠木、樹影婆娑,擁抱悠然自得的生活氛圍。
窗外蔥鬱蓊蔚,置入都市裡的一抹綠,回到家中褪下束缚,擁抱悠然自得生活感在慢活悠閒的環境中,臥榻在沙發上,用眼睛飽啖光陰的痕跡,用品味提升心靈的豐富。
整體介紹
基地為老屋翻修案,設計端為老式建築物賦予新生的概念,在傳承文化與現代思維中進行取捨與融合,鐵件勾勒出美好的居家輪廓,實木與灰質調的運用融合出舒適的空間風格,本案以開放式格局呈現各個空間,運用挑高的條件同時規劃出樓中樓的模式。
作品中除了尋回本身挑高的優勢以外,也強調空間的採光量,大面積的落地窗恰好可以讓光線自外而內的穿梭於室內,柔紗簾與百葉簾為柔和過多的日光,使視覺有更好的回饋感受,沙發區也安排在採光玻璃罩區域,讓室內與室外的界線變得模糊,空間中沒有既定的客廳場域,也沒有電視牆,因環境中最美的景象是窗外的綠景與河川,河川就像一條綠腰帶扣住居宅,也是中國風水中所謂的「玉帶環腰」,搭配尺度舒適的庭院,當業主坐在沙發上休憩時,可以看見玉帶環腰的良好意象。